涨价能救共享经济吗 - 公司 - 南方法治观察网

您当前的位置:>首页 -> 公司>正文

涨价能救共享经济吗

来源: 证券时报  作者:  2019-10-07 07:11:18

  说起涨价,最近最火的莫过于猪肉。

  其实,涨价的可不仅仅是猪肉,大家平时经常会体会到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带来的“便利”,只是享受这些“便利”所需要付出的金钱越来越多。

  共享经济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而2015年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,伴随着资本力量的加持,各路玩家纷纷以免费为噱头抢占消费市场。那个时候,除了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,共享按摩椅、共享雨伞、共享篮球、共享马扎......五花八门的共享经济产品进入市场。只是,来的也快去得也快,价格战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可以持久的事情。

  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,共享经济留下来的产品形态主要只剩下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,市场格局也基本定型,目前深圳的共享充电宝品牌主要是街电、来电、小电和怪兽四家,而共享单车几乎是摩拜一家独大。

  记者发现,摩拜单车的月卡目前已经涨到30元,相应的月卡折扣也越来越少。此前,摩拜在实行新的收费标准,按照不同城市的价格标准,最高一小时的收费标准达到3元,这个价格已经比一般公交车的收费标准还高。

  相对来说,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更是水涨船高。近段时间以来,充电宝的租赁价格就普遍从每小时1元翻倍涨价为每小时2元。甚至有网友埋怨,在一些人流量多的地方,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可以超过每小时5元。

  如果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多数都是短时间和短距离骑行,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则让一般市民感受深刻。“有时一不小心五六元就没了,看到扣款的时候有点吓到。”市民陈小姐对记者表示,“共享充电宝很实用很救急,但收费的涨幅实在太大。”

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预计将超过3亿人。2019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份额,街电以40.5%占比排名行业第一,而小电、怪兽及来电占比分别为23.6%、20.9%和11.7%。2017年是共享充电宝风光无限的一年,乘着风口,2017年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,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,近35家机构入局,融资额约为12亿元。目前,共享充电宝行业基本进入到巨头阶段,“三电一兽”背后多有资本力量加持。

  共享充电宝诞生之初,艾瑞咨询数据曾显示,来电科技、小电科技、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-150元,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,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,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.5个月。街电CEO万里曾透露,2018年下半年,共享充电宝经过市场验证实现规模营收,“几家头部企业陆续实现了盈利。”

  对于共享充电宝涨价,有商家表示,涨价的主动权有时候也不掌握在共享充电宝企业手里,而是商家。共享充电宝企业互相竞争让利,一些入驻门店坐地起价。对于共享充电宝品牌入驻,门店并不吃亏,也可以得到一笔收入,分成比例各有不同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就在不久前,美团还被爆重启了共享充电宝项目,对于已经基本定型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,这或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因素。

  如何实现“双赢”

  当消费者开始关注起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租赁价格时,或许会想起那些免费的“快乐时光”。

  对于涨价,有分析人士表示,共享经济集体涨价的原因在于其本质上的租赁模式,在通过网络扁平化了的渠道后,还是需要靠租金来维持生存。回归正常商业逻辑后,调整价格系常态,企业需要逐步缓解之前巨额补贴所带来的亏损压力,逐步提高费用标准减少收支差,这也有利于企业的后续融资。此外,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资产使用率。共享经济始于资产供给端的分散,终于资产供给端的集中,就是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,提升资产的使用率。后来,共享经济还出现了“超级租售比”的新分支,就是租赁价格与销售价格比。归根结底,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,想要盈利到最后一定是涨价,一定是回归到最传统的商业模式——出租。

  不过,涨价不是共享经济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共享经济企业在合理布局、不增加用户负担的情况下,寻找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,除了要增加共享商品的使用频率、增加收益之外,共享经济企业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拓展广告、金融、资讯等业务,在尽快收回成本的同时实现赢利,使用户和企业实现双赢。未来,必然会出现更多“可租赁”的产品,其形态还是租赁,但其生存却不能靠租金,而是成为众多场景的一种补充。

  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

编辑:ff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