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朝阳15个学区将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- 教育 - 南方法治观察网

您当前的位置:>首页 -> 教育>正文

北京朝阳15个学区将建协同育人共同体

来源: 新京报  作者:  2024-05-16 08:25:05

  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”实验基地成立仪式举行。

  5月15日,活动现场,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“抖空竹”。本版摄影/新京报记者 刘洋

  5月15日恰逢“国际家庭日”,在首都师范大学朝阳金盏学校(简称“金盏学校”),北京市朝阳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展示活动举行,朝阳区首批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”实验基地正式成立。

  据介绍,在区教委、文明办、妇联等部门以及各街乡的统筹下,朝阳将在15个学区建设一批协同育人共同体,链接起朝阳区中小学、幼儿园与区内街、乡、社区和相应的社会资源,融合教育系统与社区的力量,共同促进青少年学业成就、品德修养、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。

  举措

  首批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”实验基地成立

  活动现场,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”实验基地正式成立。

  北京市朝阳区委教工委副书记陈先豹表示,今年,朝阳区被教育部认定为“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试验区”,此次着力打造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,是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,将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。

  陈先豹表示,朝阳区将构建家庭教育新格局,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质量,全面加强家长学校建设,规范家长委员会的管理,着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,建立有朝阳特色的家长培训体系。另外还将回应社会关切,着力解决看护子女的难题。

  在区教委、文明办、妇联等部门以及各街乡的统筹下,发挥好该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研究推广、队伍指导、家教培训、亲子教育、家庭学习等五个方面的职能。

  此次在15个学区建设一批协同育人的共同体,将链接起朝阳区中小学、幼儿园与区内街、乡、社区和相应的社会资源。秉持共识、共建、共治、共享、共促的理念,融合教育系统与社区的力量,共同促进青少年学业成就、品德修养、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。

  做法

  学校挖掘家长资源 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

  仪式上,作为活动承办方,金盏学校书记兼校长李欣作了《校家社横向融通 全方位协同育人》的主题报告,展示校家社共育成果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校创新工作方法,探索“金盏花开”校家社共育工作法,把学校家庭社会聚合在一起共同工作。比如该校有一支“五老人员队伍”,当家长急躁和孩子有矛盾的时候,“五老人员”用丰富的经验和对家庭生活的理念,引导家长解决问题,使家校合作更加顺畅。

  此外,该校还挖掘家长资源。其中,一位学生家长变身该校“空竹教练”,每周都会带社团学生们练抖空竹。

  “我酷爱空竹,儿子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加入抖空竹行列,身体素质提高了,自信心增强了。学校了解情况后联系我,希望能够发挥家长优势,组建一支队伍,让更多孩子参与,丰富校园生活,实现家校共育。”家长代表王先生介绍,他每周一都会进学校,在课后服务时间段给孩子们上课,风雨无阻,如今已经训练了5个月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抖空竹,还可以完成技巧性动作,带动家庭成员一起玩空竹。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,他感觉特别欣慰。

  金盏乡挂牌成立德育高地名师工作室

  在家校社育人中,街乡将起到怎样的作用?朝阳区金盏乡副乡长王秀萍介绍,金盏乡村居并行,城市化进程较慢,流动人口众多,教育呈现复杂多样、需求不一等特点,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。因此,该乡特别在乡党群服务中心为德育高地名师工作室挂牌,利用报告厅和多功能教室的场地资源,多次围绕红色基因、传统文化、家庭教育、亲子关系、劳动教育等内容进行宣讲。

  为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,多社区还在周末、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开展“预防校园欺凌”“心理健康”“构建和谐亲子关系”等讲座,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全面的教育,“往长远看,希望我们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,能够回馈社会,为建设家乡出力。”

  现场

  “银发导师团”指导家长解决亲子关系问题

  15日下午1时许,在金盏学校北楼一层的餐厅内,“五老助双减家庭教育指导活动”也同步开展。

  “边写作业边玩,小孩都这样。”“你们家孩子也这样啊,原来是普遍情况。”几十名家长分成小组,热闹地讨论起亲子问题。退休老校长、老教师们逐一和家长们谈心,帮助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。

  这些老人也是金盏乡“银发导师团”的成员,他们均为学校退休教师、村里退休老领导,热心教育事业,愿主动帮助解决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。

  金盏学校德育主任肖冬菊介绍,为了能让大家尽快打开心扉,学校会提前收集家长们的亲子问题,列出一张问题清单,供参考交流。

  “我们最困惑的问题就是孩子看手机,不让拿就说老师让查东西。”“还有就是说,不玩手机和同学不合群。”在一桌高年级家长的小组内,大家纷纷聊起令自己头疼的话题,互相讨论如何解决。

  “孩子玩手机、管不住自己,说明缺乏内动力,缺乏长远的志向,只体验眼前的快乐。”退休老教师陈永海曾经是德育校长,深耕教育领域数十年,如今他仍抱有对教育的热情。他告诉家长们,缺乏内动力是当下城市孩子的普遍问题。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这句话似乎对他们没有太多作用,这时就需要家校社帮他们树立起更好的理想信念,“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,可以通过一些名人名家努力奋斗的故事打动他们。”

  “说了不听,反而更逆反”也是家长们面对的普遍问题。“你自己对社会和人生有正确的认知,你才能正确引导孩子,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,而不是管教者。”陈永海希望家长尝试放下情绪,尽量和孩子平等商量,学会和孩子沟通也会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沟通,沟通是学生在学校、同学间和社会上最重要的能力。

  陈永海告诉记者,“银发导师团”成员日常还会在该校设立的咨询室服务,在发现家长反映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、注意力不集中等普遍问题后,“导师团”会建议学校通过微班会让学生交流思考解决问题,比如早晨起床是否可以自己完成,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一本好书等。

  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

编辑:szy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