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中的“橙色”守护——环卫工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
记者 单晓峰 袁伟鑫
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,整座城市仍沉浸在梦乡,街头已跃动起一抹抹温暖的“橙色”。他们用扫帚作笔,汗水为墨,一寸寸描摹出城市的崭新面貌。他们是环卫工人,被亲切地称为“城市美容师”,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。
昨天是浙江省第29个环卫工人节。近日,记者走近几位一线环卫工作者,倾听他们与城市共呼吸的点滴,记录那些扫帚尖上闪烁的微光。
四年坚守,老党员的新征途
凌晨4时,64岁的江苏根已走上锦屏街道长汀路段的工作岗位。他手持高压水枪,水流精准地冲刷着人行道砖缝间的污渍。曾经,他是一名公交车司机,手握方向盘穿梭在城市街道;如今,他是一名环卫工人,操作高压冲水车,为河头、三横一带的40多个垃圾桶点位“洗浴”,也为长汀路段的人行道“焕新”。
“看着道路在自己手里变得干净,心里头也亮堂,很有成就感。”江苏根笑着说。工作中偶有小插曲,但路人理解的微笑才是常态。对于顽固的树籽和油污,他总是耐心冲洗,先撒上片碱仔细刷洗,待其充分分解油垢后,再以高压水枪猛烈冲击,大部分难题都能迎刃而解。
作为一名老党员,江苏根工作中始终带着一份责任感。同事需要帮忙,他从不推辞,“这些活不难,多花点时间而已,举手之劳的事,都是应该的。”尽管每天与垃圾打交道,他说:“家里人支持,我还想再多做几年。”
五载耕耘,守护家乡“容颜”
在轨道交通3号线大成东路站附近,刘少增骑着保洁车,准时出现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上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奉化人,她已在这条路上清扫了五年。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是她的“主战场”,一把扫帚、一个垃圾钳,是她最亲密的“伙伴”,也见证着这条街的晨昏日夜。
一次因未戴头盔骑车被交警处罚的经历,让刘少增深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。当时,细心的保洁主管正好路过,不仅没有责备,还替她交了罚款,这份温暖让她铭记至今。从此,那顶黄色头盔成为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日复一日的精心呵护下,经她负责的路段几乎看不见白色垃圾的踪影。
刘少增说,最麻烦的是货车掉落的泡沫垃圾,“不及时清理,车子一碾就碎,垃圾到处飞。”辛苦的工作中,她也常被路人的善意打动:有人递来矿泉水,有人悄悄塞给她糖果和红包,说一句“阿姨辛苦了”。这让她十分感动。
“活儿是脏点累点,可看着‘家门口’光洁如新,心里舒坦、欢喜。”对于这份守护家乡容颜的工作,刘少增的话语简单而坚定。
十五春秋,此心安处是吾乡
来自安徽的汝子宣,已在奉化的环卫岗位上坚守了十五年。每天,他的身影出现在桃源路和惠政大桥区域,至少行走两万步,三天就得磨坏一把扫帚。经他打扫的路面,总是清爽洁净。
“工作这么多年来,感觉奉化变化太大了,楼高了、路宽了、车多了,保洁要求也越来越高。”汝子宣感慨道。更让他倍感欣慰的是,人们对待环卫工人的态度在悄然改变。“现在慰问多了,沿街店铺也会招呼我们接水、歇脚,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。”这份来自第二故乡的温暖,让他找到了归属。即便鬓角斑白,他仍想继续干下去,用手中的这把扫帚,默默守护这条最熟悉的路。
从党员江苏根的新征程,到本地人刘少增的深情守护,再到异乡人汝子宣的默默奉献——他们背景不同,工种各异,却都以汗水“橙”就了奉化的美丽……
目前,奉化城区有1100余名环卫工人日夜奋战在一线。他们是最早迎接晨光的人,也是这座城市最坚实、最温暖的文明底色。
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
编辑:wh2021

